想起炊烟,我又不由得回想到了童年。
记得那时乡下各家各户用的都是土灶——那种烧柴冒烟的土灶。一早一晚,我们常去山上打柴,或去田野放牛。那时没钱买手表,而炊烟倒成了我们的“作息钟”,告诉我们大致该回家的时间。当我们远远地看到村庄上空一炷一炷、一缕一缕地冒出乳白色或淡青色的炊烟时,我们就知道阿妈、阿婆、阿婶们开始煮饭做菜了。直到炊烟聚拢成一层、一堆,由淡变浓,又由浓变淡,直到逐渐飘散消失,这时,我们估计各家各户的饭菜都差不多做好了。于是,条件反射似的,背着柴或骑着牛,一路唱着悠扬清脆的童谣,回家去安慰辘辘饥肠了。
纵观历史长河,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,可以说,炊烟始终贯穿于其中。二三百万年前,自从告别那种茹毛饮血的动物式生活,人类便与炊烟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这极其漫长的岁月中,炊烟完成了它自身的历史长卷,从野外篝火到温室灶堂,从乡间农村到城镇都市,从烽火连绵到国泰民安……炊烟,围绕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旋律,它自己甘愿陪衬为一首永恒的协奏曲,一支集人类与自然于一体的生活赞歌。
如今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以及电、煤、石油气、天然气等能源的逐渐推广普及,炊烟的身影已越来越少见了。这使得许多原在乡下生活的人转到城市生活后感到烦闷、忧郁,觉得离自然越来越远了;同时,也使不少自幼生长在城里的城市人暗生对炊烟的希冀和遐想,因而,他们常常找机会离开繁华而烦闷的城市,到野外、乡间去野炊、烧烤,去享受那种回归自然、返朴归真的惬意与乐趣。啊!这不正是炊烟有形而又无形的魅力吗?
诚然,从“无炊烟”到“有炊烟”,这是人类历史的进步,而从“多炊烟”到“少炊烟”,这同样标志着社会在向前发展。
但愿炊烟不会在地球上销声匿迹,希望它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伴作永恒的协奏曲,为了人类永葆自然性而继续作出它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!
妈妈是个心怀慈悲善良感恩之人,我每一次回老家,只要空闲与妈妈聊天,妈妈总是掰着手指给我一一细数,小军的妈妈看我了,来的时候给我专门带来了自己家散养家鸡下的土鸡蛋;你小芹阿姨也来看我了,给我带来了自己家自留地里种的新鲜蔬菜还有新鲜的花生和地瓜;还有你那个初中同学书玲也来看我了,给我专门去农家香油坊精选的上等好香油还有芝麻酱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