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6日晚间发布的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~2020年)》(下称《规划》)在推进人口管理、
土地管理、财税金融、城镇住房等方面加强了制度顶层设计。
城镇化的核心在人,《规划》发展目标也同样聚焦于此。《规划》明确,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,常
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%左右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%左右。
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告诉,《规划》内容强调的目标实际上比较保守,以往城镇化目标
一年一个百分点,最近十年可以达到1.3%甚至1.4%,这次的信号意义是在速度的基础上突出城镇化的质
量。此外,对于防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,《规划》也有提及。
由速度型转向质量型
anhui
去年以来,辜胜阻带领调研组先后赴湖北、河北、山东等10多个省市进行实地考察。调研结果显示
,农民工市民化有六项成本:一是随迁子女教育成本;二是医疗保障成本;三是养老保险成本;四是民
政部门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;五是社会管理费用;六是保障性住房支出。
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问题,《规划》称,建立健全由政府、企业、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
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,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,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。
其中,政府将要承担在义务教育、劳动就业、基本养老、基本医疗卫生、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
等方面的公共成本。
防范“中等收入陷阱”
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,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%~70%的快速发展区间,但《规划》中称,
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,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、资源环境恶化、社会矛盾增多等风险,可能落
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。
著名经济学家、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曾告诉,在国际上,如果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,其中3个百分点
左右由投资拉动,7个百分点左右由消费拉动。而中国刚好相反,7个百分点左右由投资拉动,3个百分点
左右由消费拉动。
他说,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太大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拉动面临瓶颈,内需疲软在未来一个时期
将长期困扰我们。“我国现在已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,所有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三个因素——内需疲软
、成本攀升、市场化落后,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,某些方面可能还比较严重。”刘伟表示。
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,要加快推进城镇化,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,
要将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化,目前我们用于城镇化的资源太少。“社会结构里最大的问题是,各级
政府在园区开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,肆意扩张公权,低效配置资源。”
就政府定位,《规划》称,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切实履行
政府制定规划政策、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,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、自然发展的过
程,成为政府引导、科学发展的过程。
新型城镇化行动清单(一)
“人”城镇化
“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,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。”亚里士多德一语,道出了中国数以亿
计的进城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梦想与追求。
“原来是农业人口,现在是城市人口,这个转化过程涉及到哪些要完善的方面,才能真正拥有作为
城里人的感觉?”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冯长春的这一追问,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
思考:如何做好“人”的城镇化进程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