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沈阳这座现代化城市里,地下纵横交错的供水管网被喻为“城市供水的生命线”,哪里发生漏水,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这个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对工作有使不完的劲,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无私奉献、勤奋肯干的人。他就是沈阳水务集团管网测绘处经理王学刚,现年48岁。
测漏工作是一件苦差事,不管是炎炎夏日,还是数九寒冬,大部分时间都在晚间作业。由于长年奔波在施工现场,风吹日晒使王学刚那黝黑的脸庞显得十分明显。王学刚在单位属于年长的老同志,可丝毫没有因为年纪和身体原因掉过队、请过假,只要有现场,他事必躬亲。在他的带领下,管网测绘处每年测出的暗漏相当于新建一座小型的水厂,为企业节省了上百万元资金。在王学刚提出“立足沈阳、放眼全国”的理念下,测绘处经常走出去、请进来,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们一起交流学习,其精湛的测漏技术赢得全国水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。
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王学刚在各方面都力求率先垂范,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在王学刚的领导下,测绘处实行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”,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,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,使全体干部职工树立“安全生产,人人有责”的观念,还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学习,用新理念、新思路、新方法开展工作。
如今,在王学刚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,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,测绘处始终大力弘扬“供水胜于救火,责任重于泰山”的服务理念,主动服务、超前服务、延伸服务,不怕困难、不计报酬、不计代价解决好群众吃水难问题,逐渐变成了一支能打硬仗、有过硬技术、能经受住考验的队伍。
2008年年初,我国南方多个城市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冰雪灾害,许多地区供水设施冻裂损坏。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安排,集团派出水务抢险突击队火速赶赴重灾区——贵阳抢险救灾。王学刚作为很有经验的测漏专家主动请缨,义不容辞地参加到赴贵阳抗冻救灾工作之中。在贵阳,王学刚奋斗在工作一线,顶风冒雪,蹲地爬沟,满身泥水,坚持与队员们一起工作,每天普查供水管网达10多公里。脚磨起泡了,腿也走肿了,王学刚咬着牙挺着。由于水土不服,王学刚上吐下泻,人整整瘦了一圈。他在驻地打完点滴后,又马上奔赴现场……经过25天的不懈努力,王学刚和同事们总普查管网长度117公里,总测漏水量163.86万立方米,测漏准确率达到100%。王学刚还对贵州省各市县的供水行业测漏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,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。
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,王学刚多次向组织申请报名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。王学刚在申请中说:“那里需要我,我要去!哪怕只能帮助他们做一点点的事情,我也要去做!”最终,组织上同意了王学刚的请求,并让其担任沈阳供水设施抢险分队副队长。
到达成都市大邑县后,王学刚不顾旅途劳累,主动挑重活累活干。大邑县当时日供水量4000多立方米,漏失率高达50%。王学刚凭借自己丰富的测漏经验,考虑到时间紧、任务重,提出了侧重避轻的方案,又详细查看图纸、地形,冷静地分析后敲定先测主管、后测支线的方案。在与同志们一同参加探测工作时,王学刚白天巡线,观察环境,夜间继续复测定位,每天只睡上三四个小时。白天雨淋日晒,晚间作业时蚊虫叮咬,王学刚没有一句怨言,汗珠不停地滴下来,擦一把又继续认真地听音寻漏。一些年轻的队员看到王学刚这样拼命,都心疼地劝他去休息。王学刚一边工作一边说:“我们吃这点苦,受这点累算得了什么?比起灾区的人民,我们要好得多啊!”就这样,经过3天3夜的奋战,王学刚和同事们终于完成了全部检测任务,共测出暗漏漏水11处,明漏定位7处,徒步走完33.8公里的管线,普查了200多个设备。
漏水检测在汶川是最危险的工作,因汶川供水管线都在距危楼2米之内,汶川的余震频繁,若在探测中遇到大的余震,肯定会使危楼再次倒塌,给测漏同志造成生命危险。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条件下,王学刚和同志们仍在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。王学刚一面巡查汶川的地下管线,一面时刻监护同事们的安全。遇有危险的地段,王学刚总是第一个冲到前面去探测。一天,两天,三天……倾斜的危楼、将近40度的高温,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王学刚。经过几天的奋战,王学刚和同事们共普查了汶川县内的所有供水管线,共测出漏点15处,普查管线10公里,机泵安装等工作也同时告捷。
经过20多天的奋战,王学刚和抢险突击队员们先后辗转6地,共修复更换水井机泵3台(套),巡线68.8公里,查出漏水点51处,检查阀门井300余个,更新维修阀门8处,检修汶川、茂县的交配电设施,修复了小金水厂的二氧化氯发生器。
王学刚始终在忘我工作,无私奉献,中央、省、市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。王学刚所在的抢险突击队先后获得了“供水抗震抢险铁军”、“中国工人先锋号”等光荣称号。王学刚本人多次获得了“水务集团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水务集团劳动模范”等荣誉称号,并被中国建设部授予“突出贡献个人奖”。2009年“七一”前夕,王学刚荣获了“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