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生银行北京西客站支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,因没能及时兑付,致20位客户损失超3200万。事发后,银行方面以理财产品与本行无关为由,拒绝对投资者进行赔偿,目前该事件由警方调查中。事实上,银行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乱象屡禁不止,投资者往往损失惨重。
投资者周先生买理财、签合同、刷卡转账都是在民生银行网点进行的,但当本息兑付出现危机,他向银行讨说法时才得知,原来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根本不是民生银行的。这并非银行突然“翻脸不认账”,周先生遭遇到的是典型的“飞单”陷阱。
所谓“飞单”,是指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,私自向客户销售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。这些理财产品可谓别有洞天,要么是为了骗钱虚构出来的,要么虽然是真产品但风险奇高,银行自然不会出这样的产品。但是,遍布银行各网点的客户经理无数,其中一部分人会铤而走险,打着本银行的旗号,借本银行的良好信誉,忽悠客户购买。
近年来,“飞单”现象屡见不鲜,多家银行被卷入其中:2012年华夏银行员工私售“飞单”案曾引发轰动,数百位投资者超1亿资金打了水漂;2013年中信银行再曝“飞单”理财诈骗案,上百人4千万血本无归;2015年广发银行被揭露767万元“飞单”案件……
而两年前,华融普银非法集资案揭开的“飞单”乱象更令人咋舌,该公司非法募集了39亿元,涉及全国约3223名投资人,据第一财经报道,部分投资人是在工商银行、兴业银行、平安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国泰君安等金融机构购买,均属理财经理的个人行为。
一些公司获取资金的渠道有限,再加上风险大不易被客户信任,它们会以高额的佣金回报贿赂银行工作人员,借他们之手“骗财”。以华融普银案为例,据报道,公司承诺给投资人的收益仅为11%,给销售人员的佣金竟然高达5.5%,也就是说如果销售了2000万的理财产品,就能一次性获得110万元的佣金。而相比,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提成非常低,资料显示,某些银行给理财经理的提成只有千分之二, 甚至有低至万分之三的。理财经理做一笔“飞单”,赚的钱比一年工资要多得多,铤而走险的动机显而易见。
而如果“飞单”是能够正常兑付的,由于私自销售的行为隐秘性强,基本上违规行为不会被发现。即便不能按期兑付收益,理财经理也通常会选择“跑路”了事,因此,以往多个“飞单案”中,事发后投资者甚至难以找到责任人。
“飞单案”曝光后,银行的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:澄清理财产品与银行没有关系,一切是员工的个人行为,还在职的员工会直接被开除或者免职。这种让用户自吞苦果的处理方式,通常引发投资者巨大不满,甚至常常爆发群体维权事件。银行责任难判定,投资者维权向银行讨说法难度大。
为解决“飞单”乱象,监管部门发文不断,银行方面也表了决心。比如,今年五月银监会发布了《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》,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明示代销产品的代销属性、发行机构、合格投资者范围等信息,不得将代销产品与存款或其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混淆销售;通过营业网点代销产品的,应设有专门区域销售,该区域要有明显标示。
但是再规范的制度,也总有钻空子的“老鼠”。“躲过了P2P跑路,却踩了银行理财‘飞单’的雷”,这是民间的一个段子,但是却说明了“飞单”和其他五花八门的理财骗局其实具有相似性。虽然在银行网点办业务有一定迷惑性,但并非完全不能识别风险。避免上当,投资者也要多个心眼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