羚牛为什么袭击人,羚牛袭击人的真相。

   2019-01-21 720
核心提示:2017年10月下旬,我所在的课题组承接原国家林业局的项目。受李明老师派遣,我到四川调查川金丝猴的种群分布、数量。10月18日下午,第一站到达唐家河国家级保护区

2017年10月下旬,我所在的课题组承接原国家林业局的项目。受李明老师派遣,我到四川调查川金丝猴的种群分布、数量。10月18日下午,第一站到达唐家河国家级保护区。


  在中国,动物的保护级别越高,见到的难度越大,而唐家河却是个例外。就在进保护区的路上,我坐在车里就瞅见10余只羚牛。羚牛(Budorcas taxicolor)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。人与牛本来秋毫无犯,可是最近却经常听闻牛把人给怼啦。


  羚牛脾气大,体型庞大,近年来常有羚牛在路上撵人或下山闯入农舍撞人的报道。中科院动物所的宋延龄研究员是研究羚牛的专家。1995年8月至1996年8月她带领团队对羚牛进行监测,观察并记录了羚牛对人的防御行为。在野外羚牛与人相遇的形式有3种:偶遇型,双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;作死型,人先发现羚牛并主动接近;中奖型,羚牛先发现人。


  我早在秦岭出差的时候就接触过羚牛,人害怕它的时候,它也害怕人类。在羚牛的眼中,人类是一种可怕的两脚兽。其实,羚牛袭击人只是在极为少数的情况下发生的,它对天敌的行为反应一般分为四个阶段。


  1.发现阶段:羚牛对于人类的预防和天敌如出一辙,它们在活动时会时刻警惕周围的两脚兽(人类)。一般来说,羚牛通过视觉、嗅觉和听觉察觉周围的情况,其中羚牛的视觉只擅长看运动的物体,不适合看静止的物体。这时它的听觉就发挥作用了,羚牛能通过听觉辨别异常情况的行为。此外,它的嗅觉也非常灵敏,顺风时更加敏锐。当然,视觉、嗅觉、听觉在侦查周围情况时候,可单独发生,也可同时或交替发生。与开阔的草原和植被稀疏的石山相比,森林中的可见度较低,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往往更多地依赖听觉,而不是依赖视觉和嗅觉来发现异常情况。这一点已在羚牛身上得到了证实,羚牛主要靠静听(70 %)去发现,其后嗅闻和观望各占15 %。灵敏的听觉可以使羚牛在较远的距离发现异常情况,及时躲避。羚牛发展了灵敏的听觉(相对于视觉和嗅觉),是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。


  2.预警阶段:如果羚牛发现周围异常,有人类或者其他天敌靠近,会警觉地观察并判断危险性的等级,决定下一步的行为。这时它会站立不动,抬头盯视目标。如目标不动,羚牛会继续先前的活动。


  3.示警阶段:羚牛发现威胁因素后,通过鼻腔发出类似“呋呋”的声音向同伴发出信号,与威胁源越近,“呋呋”的声音越响。成群的羚牛中有一个个体发现危险后会迅速转身或突然跑动,发出声响,示警同伴。


  4.御敌阶段:羚牛发现危险并示警后的行为反应。在同伴示警后,稍远处的其他羚牛全部停止采食,慢慢靠拢在一起。当群牛中有亚成体及幼仔时,雄牛会守卫在外围并向具有威胁性的异类进逼,母牛带领亚成体及幼仔先逃走,公牛最后逃走。逃跑是羚牛躲避危险的主要行为,它会迅速反身或向下坡沿一个方向逃跑。群牛在逃跑时具有分群现象,群体越大,分群逃跑的可能性就越大。分群逃跑可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而增加存活下来的机会,这是羚牛遇敌害求生存的一种策略。当群体较小时(<10只),羚牛一般不分群逃跑。羚牛的奔跑能力很强,常常可以迅速通过坡度大于60°的地段,进入林中躲藏。


  逃离危险区域是羚牛的主要防御策略,只有在所有的和平努力都不起作用的时候,攻击才成为其最无奈的选择。这个时候羚牛会主动迅速地向人冲去,一般沿一个方向冲撞后逃走。与成群的羚牛相比,单独活动的羚牛攻击人的可能性更大,尤其是当距离危险源很近时(<5m)。距离产生美,人与羚牛(特别是独牛)的距离越近,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就越大。


  羚牛是以集群方式生活在亚高山地区的森林生境中,与其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豹和豺是其主要天敌。如今,已经很难发现狼和豺的身影,羚牛失去了天敌制衡。据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马文虎介绍,他工作25年来只见过2次狼、1次豺。狼、豺的减少给羚牛等食草动物提供了机会,再加上最近几年生态环境的改善,羚牛的数量增长迅速。


  看到遍地新鲜的羚牛粪便,我不由紧张起来,如果我们在林中相遇,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景?在这片土地上,羚牛才是主宰。无论是从数量、体重,还是力量上,我都无法和它相比。


  也许,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美,尤其是绝大多数动物都将人类当作天敌时,这种距离格外重要。


  (作者: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,赵序茅)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生活热点
推荐图文
推荐生活热点
点击排行

网站首页  |  支付方式  |  联系我们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法律声明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公司简介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601415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