雀斑的病因解析
【病因】本病有遗传倾向,显着的雀斑可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日光的曝晒或X线、紫外线的照射过多皆可促发本病并使其加剧,使雀斑变深的紫外线(300~400nm)常不被普通的玻璃或常用的遮光剂所滤过,甚至室内照明用的荧光灯也可激发雀斑。
【临床表现】出生时通常没有雀斑,常见于5岁左右的儿童,并以女性居多,逐步加重,到成人时部分人有减轻的趋势。皮损往往对称分布于曝光部位,特别是面部、手背及前臂伸侧,在面部以鼻及两颊显着。大部分斑疹直径在1~2mrn,少数可大至数毫米,但一般都<5rnm,皮损可为圆形、卵圆形或多角形,边缘清楚但不规则。皮损数量常为数十个到上百个,可以成群分布,但每个斑疹仍孤立存在而不融合。皮损颜色随曝光程度不同而变化,由淡褐色至棕褐色,但不会很深,这一点可与雀斑样痣、交界痣相鉴别。在同一病例中可以存在不同颜色的皮损,但每一个皮损的色泽是均匀的。在Wood灯下检查可以发现在普通照明下不能发现的雀斑,这就可用来观察冬季己减轻的雀斑皮损。
【组织病理】HE染色下,雀斑处表皮结构正常,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内黑素轻度至中度增多,但黑素细胞的数量并未增加。DOPA染色显示皮损内黑素细胞密度较邻近组织内低(1 279士123/rnrn2比1768±46 /mm2),但皮损内黑素细胞体积较大、树突更多更长。电镜观察显示雀斑处黑素细胞与黑种人的黑素细胞相似,有更多的第IV期黑素小体,而邻近组织中的黑素细胞内的黑素化较正常为弱,似红发白种人的黑素细胞。
【诊断】根据临床表现,一般不难诊断,需与单纯性雀斑样痣相鉴别。后者也多见于儿童,但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,色素较深,可分布于非曝光部位,暴露于日光后皮损变化不明显。病理显示表皮突常轻度延长,基层黑素细胞密度增加,真皮上部可有噬黑素细胞及轻度炎症。在浅黑肤色人中,广泛早发的雀斑,且冬季持续存在,必须考虑可能为着色干皮病中的持久性雀斑,有时在着色干皮病完全型患者的家族中,这可能是唯一的异常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