蜈蚣大棚养殖方法 大棚蜈蚣该如何养殖

   2014-05-17 1200
核心提示:蜈蚣大棚养殖方法 大棚蜈蚣该如何养殖
 一、生物学特性
 
  1、蜈蚣的形态特征
 
  蜈蚣又名天龙、百足虫、钱串子,属于节肢动物门、多足纲、唇足目、蜈蚣科。是传统的中药材,具有败毒抗癌、息风解痉等功效。蜈蚣分头部和躯干两部分,呈扁平长条形,常见的成年蜈蚣长9~20cm,宽0.5~1cm,全体共22个环节,最后一节如刺状。气微腥,味辛而微咸。
 
  我国人工养殖的一般都是符合国家药用标准的蜈蚣。有红头和黄头(金头)两个品种。红头蜈蚣头部呈红褐色,背部黑绿色,有光泽,并有2条突起棱线,腹部棕黄色,足黄色或红褐色;黄头蜈蚣头部呈黄色或金黄色,身体为黑色,具有光泽,腹部淡黄色或黄色,足为黄色或红色。身体结构大体相似,药理作用基本相同。
 
  2、生活习性
 
  蜈蚣喜欢阴暗、潮湿、陈旧的地面。为了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要,在自然条件下,一般栖息在山坡、田野、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,或柴堆以及砖瓦缝隙里。
 
 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,性情凶猛,食性广杂,喜食各种昆虫之类的小动物,有时凭着它能射出毒液的颚牙也能杀死比自己大得多的小动物。蜈蚣的视力很差,稍微远一点的东西都看不清楚,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,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及捕获猎物。
 
  蜈蚣从卵孵化到幼体发育、生长,直到成体,均需经过数次蜕皮。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,幼蜈蚣一般一个多月蜕一次皮,每蜕1 次皮就算增大一龄。从幼虫到成虫,大约需经过4-6次蜕皮,9-10个月就可达到10厘米以上,即4-6龄的成体商品蜈蚣。而野生的蜈蚣则需要8次蜕皮,3-4年才能达到成体蜈蚣。
 
  蜈蚣在蜕皮时无反抗能力,且新皮鲜嫩,谨防蚂蚁叮咬。
 
  二、蔬菜大棚的建设
 
  了解了蜈蚣的生物学特征后,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蔬菜大棚养蜈蚣都有哪些条件和要求。首先我们来看看蔬菜大棚的建设。
 
  1、   大棚的搭建
 
  养殖蜈蚣首先得选择远离市区及人口聚居区,找土质较好,周围有树的70-80平米的空地,来搭建相当于日光温室模式的蔬菜大棚。和一般温室大棚不同的是在大棚顶部塑料膜的上面,除了每间隔0.5米要加一个草苫子外,还要在草苫子上面多铺一层塑料膜。然后将双层塑料膜分别压紧固定好,这样可以使大棚的温度一直保持在高温恒温的状态,达到保温的效果。另外还需在大棚两边的墙上开几个通风用的窗口,以便在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高时进行通风排湿。蔬菜大棚室内面积一般为70平米左右。建好大棚后可以在大棚的周围栽种一些南瓜、佛手瓜等,待瓜蔓长成以后可以和周围的树木一同为大棚遮荫了。
 
  2、   栖息床
 
  为了适应蜈蚣的生活习性,在温室大棚里,还需建造蜈蚣的栖息床。一般可以建成瓦片码的栖息床和砖块码的栖息床两种形式。瓦片码的栖息床最少得用两个瓦片叠放在一起,叠放时使两瓦片的突起部分相支撑,瓦片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隙供蜈蚣栖息。每个栖息床之间的间距大约为10-15厘米,每行栖息床的行距大约为30-40厘米。砖块码的栖息床是用砖块按一定的方式码成的,砖与砖之间保留一定的缝隙作为蜈蚣的居所与钻爬通道。建好栖息床以后,饲养人员还应用1/1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为栖息床及大棚内蜈蚣活动场所进行消毒,以防止疾病的发生。
 
  3、   供热设施
 
  在蜈蚣的大棚养殖过程中,为了打破蜈蚣冬眠的习性,提高养殖效率,冬季升温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,所以在搭建好蔬菜大棚以后应考虑供热设施。为了节约空间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热量的供给率,我们一般采取最简便的煤火炉加热的方式来给蜈蚣进行冬季供热。
 
  4、   塑料薄膜贴墙防逃
 
  由于蜈蚣腹足较多,且攀爬能力很强,一瞬间的功夫它就会跑得无影无踪。为了防止蜈蚣逃跑,在建好蔬菜大棚后,一般采取塑料薄膜贴墙防逃法来防止蜈蚣的逃跑。在大棚内壁包上50多厘米高的光滑的塑料膜,光滑的内壁可以有效地阻止蜈蚣的逃跑。
 
  5、   栽种蔬菜
 
  在蔬菜大棚里,铺设好蜈蚣栖息床后,我们要在栖息床的行距之间栽种一些蜈蚣喜欢吃的小青菜,如小油菜、小白菜等。
 
  6、   饮水设施
 
  在养殖蜈蚣的蔬菜大棚里,还应设置供水设施来为蜈蚣提供饮用水。常用的供水设施是用浅一点的饮水盘,饮水盘需嵌在大棚内蜈蚣活动场地的地面下,饮水盘口与蜈蚣活动场地表面得保持相平,且方便移动,在饮水盘底部需铺放一层水砂,以防蜈蚣饮水时掉进水里难以爬出。水盘在大棚内应多设几处,以方便蜈蚣寻觅和饮水。另外,大棚内菜叶上的露珠也可以为蜈蚣提供饮用水。
 
  三、引种与投放
 
  建好蔬菜大棚及它的配套设施后我们就可以引种了。引种的蜈蚣不但要符合国家药用标准,在其它方面还需有很强的优点,如生长速度快、周期短等。年龄最好是已达四龄的成体,体长为11厘米左右。引种时间原则上是一年四季都可以,但是最合适的时候还是立夏前后,也就是五月中旬左右,这时候的成体雌蜈蚣已经进入繁殖期,尚未产卵,而且又快到了临产期,雌蜈蚣是否怀卵很容易看出, 怀卵后它的腹部明显膨大。雄蜈蚣体形较瘦长,活动灵敏,爬行速度快。如果鉴别准确,种蜈蚣引回后,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可以产卵,有利于加快养殖速度。另外,投放时,雌雄蜈蚣应按4:1的比例投放蔬菜大棚中,投放密度按500条/平米的比例,70平米的蔬菜大棚,一般投放蜈蚣3万5千条左右。
 
  四、蜈蚣的饲养与管理
 
  1、孕育期的饲养与管理
 
  饵料
 
  种蜈蚣的饵料我们主要以鲜活的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,人工养殖的黄粉虫质优价廉,很适合饲喂蜈蚣。
 
  饲喂
 
  蜈蚣有昼伏夜出的习惯,白天在窝内栖息,夜间出来活动、觅食。晚上8时~12时是蜈蚣出来活动的高峰期,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。所以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喂食最为合适。另外刚引进大棚的种蜈蚣属四龄的成虫,雌蜈蚣正处于孕育期,大概有30到40天左右,在这期间雌蜈蚣有大量进食和积蓄营养的习惯,应投喂足够量的黄粉虫,使蜈蚣吃饱吃好,便于多产卵,同时喂食时不要翻动它的栖息地,以免蜈蚣受惊而影响产卵及孵化。
 
  每天的投饵量需在实践中慢慢摸索,因为每只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,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-3天内不再进食。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,另外的2-3天都不取食,因此每天都得投喂,每天投饵量不一定一样多,只能根据经验确定,如见头一天投喂的饵料全吃光,则第二天略增加一些,如发现有剩余饵料,第二天晚上投饵料时略减一些。另外,蜈蚣能常年吃上大棚内新鲜的蔬菜,也减少了一些疾病的发生。
 
  供水
 
  孕育期的种蜈蚣,除了要投喂充足的饵料外,还需供给足够的饮用水。每天换水一次,注意换水时要清洗干净饮水盘,以免因蜈蚣取食时将食物中的粘液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用水。
合理的温、湿度
 
  种蜈蚣生存相对温度应保持在25-35℃之间,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%-70%之间。种蜈蚣投放大棚时正值春末夏初时节,早中晚的温差相对比较大,早晨和晚上应堵严通风口,关好门窗使大棚内的温度保持在恒温状态,中午正值阳光照射最强的时候,应通过撒冷水进行降温,并打开通风窗口,进行降温排湿,以免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种蜈蚣的生长发育。
 
  种蜈蚣防逃
 
  孕育期的蜈蚣需不定期地巡视检查。只要大棚内壁上有一条垂直的粗糙的划痕,蜈蚣就可沿此划痕爬出棚外,造成大量逃逸。尤其是雌蜈蚣在临产期寻找合适的产房,到处乱爬,因此,在管理时,一定要经常检查大棚内壁上贴的光滑透明膜是否仍完好光滑,有无划痕,接口是否严密平整,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。如塑料膜表面粘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,以免构成蜈蚣逃逸的“扶梯”。若发现塑膜被蜈蚣咬破,要马上用透明胶补好,防止蜈蚣钻入塑料膜中难以捉出,时间一长就会被饿死在里面。
 
  2、产卵及孵化期的饲养与管理
 
  蜈蚣为卵生,寿命在6-10年。产卵期的温度保持在20-28摄氏度就可以了,湿度不宜太大,控制在50%左右就可以了。蜈蚣在产卵时最怕惊扰。若受惊扰,它就会停止产卵或将卵粒全部吃掉,这就是蜈蚣的保护性反应。在蜈蚣产卵时,一定要保持环境安静,不要有大的噪声,不要去翻窝观看。蜈蚣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,顺利产卵过程大约需2~3小时。蜈蚣的卵呈椭圆形,大小不一。一般卵的直径约3~3.5毫米,米黄色,半透明状。卵表面富有粘液,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,卵膜富有弹性。产完卵后,蜈蚣侧转身体,用腹足把卵粒托聚成团,悬空抱在怀中进行孵化。
 
  蜈蚣产卵、抱卵孵化的时间大约为40~50天。这期间,雌蜈蚣一直不吃不喝,不离卵或幼体,精心守护着,我们可以不投食,但必须像往常一样按时加水,将湿度控制在60%-70%之间,使蜈蚣栖息的窝穴保持适宜的湿度,同时把温度控制在20℃~36℃之间。如果温度、湿度不合适,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孵化终断,胚胎停止发育而死亡。另外蜈蚣孵化期正值炎热的夏季,应经常在大棚里撒冷水进行降温。并且每天需开启门窗排湿,以防止高温高湿蜈蚣得黑毒病而死亡。 如果孵化条件合适,经过40多天后,2-3厘米左右长的小蜈蚣便会脱离母体,出来活动觅食了。
 
  3、共育期的饲养与管理
 
  共育期适宜的温、湿度
 
  共育期是指成体与幼体在一起混养的时期。在共育期应维护好大棚内的温湿度,温度保持在25—30℃之间,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%-70%以内。如果温度过高,至38℃以上时,蜈蚣体内水分就会散失,它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, 如果温度升至39℃以上时,会因体内失水太多而使身体干枯死亡。在多雨的季节,饲养人员应多注意大棚内的温湿度,及时进行升温排湿,防止低温高湿,蜈蚣患上腹胀病。到了冬天,当大棚内温度低于20摄氏度时,饲养人员应及时点燃供暖炉,为大棚升温,并不定时地撒水,增加大棚内的湿度。这样通过人为地加热、控温,使蜈蚣照常处于快速生长状态,缩短养殖期。另外在共育期尽量使幼蜈蚣居于瓦片的最底层,以利于吸收水分,快速生长。
 
  共育期蜈蚣的饲喂
 
  共育期的饲喂和种蜈蚣的饲喂一样,也是在晚间8点左右饲喂。只是成体蜈蚣和幼蜈蚣饲喂的饵料有所不同而已。在饲喂管理期间,要注意多观察是否有死亡、伤残或疾病的蜈蚣。并搞好大棚内的环境卫生,防止敌害入侵。
 
  适宜的饵料
 
  大棚内刚孵出的小蜈蚣身体幼小而嫩弱,在逐渐成长时,饲料应以多汁、柔软的动物饲料为主,如黄粉虫的小幼虫、精肉等,投喂时精肉应剁成肉泥。而雌蜈蚣和成体雄蜈蚣还是以饲喂黄粉虫大的幼虫为主。
 
  供水
 
  在共育期除了放置饮水盘外,还需放置吸水海绵来为幼蜈蚣提供饮用水。饲养人员每天要不定时地在吸水海绵上撒水,让吸水海绵一直保持在蓄水状态,以保证小蜈蚣时常有水喝。
 
  幼蜈蚣的防逃
 
  幼蜈蚣体小足多攀附逃跑能力更强,一般养殖人员很难发现,和成体蜈蚣相比更难防逃,这需要养殖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多注意观察,随时检查,多加防范,及时擦拭干净墙壁上塑料膜。
 
  五、疾病的防治
 
  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, 蜈蚣很少得病。但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,大棚内温湿度的变化,患病率也会升高。一般的低温高湿或者高温高湿都会造成蜈蚣的病变。只要我们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就可以防治一些疾病的发生。
 
  脱壳病 此病多发于雨季。栖息场所湿度过高,真菌在体内寄生引起的。初期表现为躁动不安,来回爬动,后期行动滞缓,最终因不食不动而死亡。发现病体,死亡的蜈蚣要及时捡出,然后用阿莫西林0.25克,研成细末加入1000克饮用水中拌匀,连喂数日,直至病愈。
 
  六、成体蜈蚣的采收
 
  经过共育期,幼蜈蚣生长到4-5龄,体长达10厘米以上时,绝大多数蜈蚣都已达到了药用标准,而且都已进入了性成熟期。此时也正是商品蜈蚣最佳采收期。采收主要以雄体和老龄雌体为主,并从中挑选出个体肥大、健康强壮、体表色泽鲜艳、活动力较强的蜈蚣,并按4:1的雌雄比例选好雌、雄蜈蚣作为来年种用,其余的蜈蚣可以作为商品蜈蚣进行采收。采收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4-5月份,蜈蚣有1对颚牙,是自卫与攻击的有力武器,被捕捉时往往会用颚牙咬人。因此,采捕时要准备好工具。通常是用竹筷、镊子作为采捕工具,以光滑塑料水桶为存放器具。采捕时,先将瓦片揭开,发现蜈蚣后用筷子或镊子夹住它,放入存放器具内。
 
  七、蜈蚣成虫的加工与贮藏
 
  将捕捉到的蜈蚣,放入盆中,用70-80摄氏度的热水烫死,注意水的温度不宜过高,否则会将蜈蚣烫烂。然后将蜈蚣伸直拉长,用大头针在硬纸片上,置于阳光下晒干。然后每100条捆在一起,用塑料膜包好盛放在纸箱中封严,存放于阴凉干爽处备用。
 
  到这儿,蔬菜大棚养殖蜈蚣的技术我们就介绍完了。
 
  蔬菜大棚养蜈蚣关键在掌握好技术方面的几个环节,控制好大棚内的温湿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生活热点
推荐图文
推荐生活热点
点击排行

网站首页  |  支付方式  |  联系我们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法律声明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公司简介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601415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