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儿性格主要来源遗传和环境,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

   2015-11-03 1790
核心提示:物质上得到满足,心灵上缺乏父母关爱,幼儿性格主要来源遗传和环境,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
     幼儿性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概括地说主要是遗传和环境,其中环境对幼儿性格的影响至关重要。在婴幼儿期,主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,在家庭中母亲承担着主要的照料任务,因而母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又比其他人更加明显。“儿童将来品行的好坏,完全取决于母亲。”
  母亲是孕育孩子哺育孩子的主要承担者,并且在孩子幼年时期担负着主要的照料责任。是孩子给孩子生命的人,是孩子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。
  有研究表明,在比较高级的动物中,有一个母子联结的关键期,如果在关键期受到阻碍或中断,母兽和幼兽就不会相认。因而也就不会产生母子间的依恋关系。结果幼兽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,要么就是体格衰弱,要么就是神经发育反常,甚至可能导致死亡。而对于人。母子联结的关键期是在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的下半年。如果这个阶段的婴儿离开了母亲,可能会对孩子今后的性格性格带来不利的影响。这种影响不仅是体格上的,更是心理上的。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,这个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,克服怀疑感。

  可现在在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下,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,出现了“打工族”这一新名词,同时在他们农村中也出现了“留守儿童”这一新名词。而留守儿童这一独特的个体,已成为了全社普遍关注的对象,因为他们在亲人代养的环境中成长,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。

  在孩子幼年时期由于因为父母不在身边,孩子的祖父母为了补偿孩子,会对他格外疼爱,,而到父母身边后,因为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照顾,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面对和处理,在孩子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平衡,祖父母 的疼爱有加和父母的漠不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本来孩子在幼年时期就没能形成应有的母子联结,没有获得亲密温暖的亲子关系。没有获得应有的信任感。长大后又缺乏家长的关心,帮助和监控,在生活和学习中 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教育。养成了意志涣散,自由散漫而又多疑孤僻的性格。孩子以自我为中心,太看重自己的感受,却不会替别人着想。为所欲为,利己主义较强,在家中懒惰,不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

  在学习上厌学,不遵守纪律,课堂上与老师言行抵触。还有一些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关爱,在压抑的环境中长,在和别的同学进行比较时,认为自己比别人差,喜欢一个人独处,没有集体主义感,低估自己而产生了自卑心理。在集体活动中他们沉默少言,对班集活动表现冷淡,课堂上精力不集中,学习成绩也是很不稳定。

  物质上得到满足,心灵上缺乏父母关爱

  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,他们对孩子很难得到面对面的沟通与教育,在农村,由于条件落后,父母一年中难以和孩子见面,连用电话沟通也很困难。于是父母就用金钱来代替关爱,孩子的一切满足都通过钱来解决,使得孩子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差,花钱如水,在学校中用金钱拉帮结派,出入一些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的场所,从小染上吸烟、喝酒的坏习惯。在家中他们放任自流,在学校中逆反心理较重,如果老师或同学的言语稍不称心,就不交作业,逃学、旷课和离家出走。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物,聚众赌博,打架斗殴等。

  2005年8月,共青团湖南省委发起了一次对湖南省农村“留守儿童”问题的调查。该调查由团省委书记吴奇修牵头组成课题组,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,选取了湘北、湘中、湘南、湘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(市)的16个乡镇,对“留守儿童”进行了问卷访问,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。

 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96份,内容涉及农村“留守儿童”的心理健康、行为发展、家庭环境、学校环境、社区环境、同辈群体等问题。
  调查发现,部分“留守儿童”已经陷入一种新的“读书无用论”,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,学习积极性不高,纪律涣散。只有33.6%的“留守儿童”目前最大的愿望是“提高学习成绩”,还有51.7%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“外出打工”和“做生意”。
  至于学习成绩,本次调查中,认为自己“信心不足”和“没有信心”的“留守儿童”约占1/3,另有35.1%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。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,“留守儿童”普遍成绩较差。
  数据显示,有63.9%的“留守儿童”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“无人辅导”。研究人员发现,多数“留守儿童”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,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。面对学习上的困难,不少“留守儿童”采取消极的态度,甚至是自暴自弃,陷入恶性循环。
  研究人员分析说,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,多为老少边山穷地区,基础教育投入不足,硬件设施滞后,师资力量缺乏。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,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“留守儿童”进行特别监管。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,“留守儿童”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,加上思念父母、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,缺乏学习自觉性、上进心和自制力。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,施以责骂、挖苦、体罚等不当手段,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,逃学、辍学,过早流向社会。
  值得欣慰的是,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,一些家长也意识到了亲情缺失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,通过电话,写信网络等多种渠道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。还有些家长选择了在家乡工作,留在孩子的身边,或者是带着孩子去打工,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上学。以便及时和孩子交流。
  有的学校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,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小组,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教育体制;教师成立心理辅导小组,定期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分析,采取正确方法帮助树立健康心理。同时,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监护人或代养人面对面的交流,共同分析孩子的心理,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。
  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,仅仅依靠学校或家庭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,因为留守儿童是现代社会中新出现的个体,它与普通孩子相比,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。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一齐努力,使留守儿童能象在父母身边那样健康快乐的成长。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生活热点
推荐图文
推荐生活热点
点击排行

网站首页  |  支付方式  |  联系我们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法律声明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公司简介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鲁ICP备1601415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