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作诗,讲究章法、结构的严谨和法度,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(律诗是以“联”、绝句和词是以“句”、古体诗是以“偶句”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) 只要我们抓住古诗起承转合的章法特点,从诗句之间的联系上去理解诗意,关节处往往会迎刃而解,正所谓起承转合皆关“情”。
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。前人将诗词的章法归结为“起”、“承”、“转”、“合”,“起”即一首诗的起句,即起事,自然描述,或交代事情的起因、时间、地点等,可引出下文。“承”是承接起句,是“起”句的延续、延伸,承接开头、或写景、或抒情、语气和缓,与上句自然衔接,不可松泛。“转”就是转句,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,是指结构上的转折,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、由景及情、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。转笔是转折突起,陡生波澜,有起有伏,力免平铺直叙。转笔有三:进一层转,推开一层转和反转。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,活泼而不板滞为佳。“合”则是合笔,是结句,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,合句一出,中心就明了,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,常常有点明题旨,收束全诗的作用。“妙合”的方式有很多,最常见的有两种:第一种是直接点题,于篇末或抒发感情,或议论明理,直接揭示主旨。它是诗的精华,有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起、承、转、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,例如:
八阵图(杜甫)
功盖三分国,(起)名成八阵图。(承)guo,tu,zhuan,wu
江流石不转,(转)遗恨失吞吴。(合)
泊秦淮(杜牧)
烟笼寒水月笼沙,(起)夜泊秦淮近酒家。(承)天,地,人,sha,jia,hen,hua
商女不知亡国恨,(转)隔江犹唱后庭花。(合)
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(起),再近景(承),再是事情(转),合里再有一个动词(合,就是感情入物入景)。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。很合人的视觉感觉。先整体,再细节,然后是人与事,交融。动词很重要,一下就把静景变活了。
其他类型:
(一) 并列式:句句并列,内容不分高下。
绝句(杜甫)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tian,景,由近渐远。二__二__一__二。数对数,名对名,动对动。
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chuan,景,近景。一__一__二__二__一。对联式。
绝句(杜甫)
迟日江山丽,春风花鸟香。xiang,景,由远至近。二__二__一
泥融飞燕子,沙暖睡鸳鸯。yang,景,由近及远。二__一__二
遗爱寺(白居易)
弄石临溪坐,寻花绕寺行。xing,有人入景 zuo
时时闻鸟语,处处是泉声。sheng yu
一句一个画面。这种写法一般见于整首绝句和五七律的局部。
(二)承接式:
静夜思(李白)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 连贯动作。由景生出动作,先举后望。shuang。二__一__二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 xiang,二__一__二
(句句顺承)
竹枝词(刘禹锡)
山桃红花满上头,蜀江春水拍山流。由景生情,比拟呼应。
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
(隔句承接:三承一,四承二)
(三)转折式:
早发白帝城(李白)
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(行程)
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(船速)对比
(内容的转折)
同李十一醉忆元九(白居易)
花时同醉破春愁,醉折花枝当酒筹。(欢愉)
忽忆故人天际去,计程今日到粱州。(惆怅)
(情感的转折)
(四)因果式:
闺怨(王昌龄)
闺中少妇不知愁,(因)春日凝妆上翠楼。(果)人,事,景,情,顺叙
忽见陌头杨柳色,(因)悔教夫婿觅封侯。(果)
(前因后果)
登山(李陟)
终日昏昏睡梦间,忽闻春尽强登山。人,事,情,顺叙
因过竹院逢僧话,又得浮生半日闲。
(多重因果)
春怨(金昌绪)
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。(果)事,起因,倒叙
啼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(因)
(前果后因)
章法的划分是相对的。有的作品,分析者站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归属,另外,有的作品并非单纯地运用某一种方法,而是综合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,从而表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,例如:
登鹳雀楼(王之涣)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第一句与第二句是并列关系;第三句和第四句则是因果关系了。有的作品,总体看是按起承转合安排的,细类又杂以并列、因果、承接等,这里不一一举例说明了。总之,如何布局谋篇,要看如何更有利于题材的组织和主题的表达,变化之妙,存乎于心,分析人家的作品和自己创作,都切忌拘泥。
再附一例
悯农(之一)(唐·李绅)
春种一粒粟,(起)
秋收万颗子。(承)
四海无闲田,(转)
农夫犹饿死。(合)
第一句是起,起事--春天种上一粒种子,交代了时间(也暗含地点)、事件。
第二句是承,承续首句写出:(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),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。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,其顺序不能颠倒,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,那么,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,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。
第三句,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,由眼前的一粒粟、万颗子,一垄田、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“点”,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“面”,使诗意由此及彼、推而广之,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--“四海无闲田”是说: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,也都取得了种“一粒粟”得“万颗子”好收成。
第四句是合,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、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,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,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。“民以食为天。”前三句诗,春种也好,秋收也好,不使有“闲田”也好,夜以继日、辛辛苦苦的耕作,全是为了“盘中餐”这个“吃”的问题。然而,最终结果怎样呢?--“农夫犹饿死。”作者卒章显其志,和盘托出了诗的“悯农”主题。
全诗共四句,起承转合,自然顺畅,清晰有序。一首小诗,起承转合,不仅表现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,更揭露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