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羽绒服,除了看样式、价格、尺码,更应该看看标签上的这三个数据:充绒量、含绒量、蓬松度!
①充绒量
充绒量很好理解,代表羽绒服里,有多少羽绒。尺码越大,羽绒越多。
②含绒量
一件羽绒服的填充物,除了羽绒外,还有羽毛。但真正起到保暖作用的是绒,而不是羽毛。所以一件羽绒服好不好,关键看有多少绒。一般用百分比表示,国标的规定是不低于50%,每5%一个档次,最多到95%。市面上最常见的含绒量都在70~90%。正规厂家都标识得很清楚。当然,如果有厂家给你吹嘘含绒量100%,那他肯定是在骗你,不要上当。
如果你的羽绒服有羽绒钻出来,还能理解。如果经常有羽毛钻出来,那就明显是劣质羽绒服了。理论上,充绒量越多、含绒量越大,保暖性能越好,价格也就越高。但真的是这样么?
③蓬松度
实际上羽绒保暖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--蓬松度。但国内羽绒产品却没有标注出来,原因是--国标里没要求。每30克羽绒,能占据的体积(以立方英寸计),叫蓬松度。实际上,蓬松度的英文更能体现这个概念--Filling Power,即填充的能力。相同重量的羽绒(30克),能填充的空间越大,也就是Filling Power越牛,保暖性能就越好。所以蓬松度越大,意味着能用更少的充绒量达到更好的保暖效果。这就是好的羽绒服能做到既轻薄又保暖的原因。反之,也是很多羽绒服看上去很厚,给人感觉暖和,但保暖性能却一般的原因。
(同样重量、不同蓬松度的羽绒,体积的差别)
蓬松度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概念,所以一些国际知名的大牌,会标出蓬松度,特别是偏户外的品牌(Patagonia巴塔哥尼亚,Mountain Hardware山浩,Marmot土拨鼠,TNF北面,Columbia哥伦比亚,Canada Goose等等)。更专业的品牌,还会标出适用的场景或最低温度。一般城市里日常通勤550~700的蓬松度就足够了。睡觉的羽绒被要高一些,因为睡觉时人是静止的,白天人都在活动的。如果你留意的话,随着蓬松度的上升,价格会大幅上升。当然羽绒的品质还有很多其他的参数,比如绒朵大小、绒子含量、清洁度等等。这些都是更源头的一些参数,都不会标识在最终产品上。我们消费者能看到的也就是:充绒量、含绒量,以及部分产品的蓬松度。
购买换算小常识:
1、选择有标注蓬松度的羽绒服,如果没标,问厂家要。如果厂家给的是国标的数值,则乘以29.775,就是日常所说的美标蓬松度(550、600、700等蓬松度)。
2、蓬松度高低的选择,根据当地气温和手头预算。建议羽绒被蓬松度高于羽绒服。